從圓到橢圓︰《穹蒼下的女神》中的「上帝視角」

《穹蒼下的女神》由艾美尼巴 (Alejandro Amenábar) 執導、麗素慧絲 (Rachel Weisz) 主演,在西班牙的 Goya Awards 中提名最佳導演、最徍電影和最佳攝影,並得到最佳原創編劇獎。電影的情節和意象都得豐富,拍攝手法亦與主題相緊扣。整部電影由圓形開始,由橢圓結束。

女主角海珮蒂亞 (Hypatia) 是四世紀阿歷山大港裏著名的哲學家和占星家。在那個年代,占星家並不一定 與占卜有關,反而著重探求天文真理;而那時,一般人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星體是以圓形的軌跡運轉,因為圓形,是完美的形狀。海珮蒂亞一直困惑於與觀察不乎的理論︰如果太陽是以圓形的軌跡繞著地球轉,那麼太陽必須同時出現在兩點中。就在她醉心追求星體運行的法則時,在外部世界的鬥爭已經悄然展開。在時人結集討論和營商的公眾廣場 (agora) 中,基督教徒與異教徒展開激烈的辯論,基督教徒為了證明自己的神是真的,就赤腳從烈火上走過,現出一個又一個神蹟。

後來,異教徒不堪基督教徒的挑戰而決定與他們開戰,卻萬萬想不到基督教徒人數竟是如此之多。他們不斷撤退,最後退守到他們的根據地︰圖書館。圖書館這意象在片中象徵著人類智慧的結晶,所有過去偉人的著作都存在書庫中,象徵著人類追求真理的渴望與努力;而海珮蒂亞就是這種追求的代表人物。所以當羅馬政府宣佈異教徒要撤走,基督教徒可以到圖書館去救回他們的俘虜時,海珮蒂亞所關注的,就是要救出圖書館中最重要的著作,以致可以把人類的智慧留存。

後來,基督教在阿歷山大港成為主要的勢力,就連先前主張要攻打基督教徒的奧拉斯提 (Orestes),在成為港口的市長後,都受浸成為基督教徒。基督教徒成功奪取異教徒的勢力後,下一部就想要把猶太教徒剷除。

這部看似是歷史劇的電影往往會給觀眾時空錯亂的感覺,因為導演將很多後世發生的事到濃縮到這兩小時的劇中︰趕絕猶太人看來極像二次大戰中集中營的事件;政治上因教派不同而勢成水火又像是現代美國新教與伊斯蘭教對立的翻版;海珮蒂亞後來估算天體以橢圓的軌跡繞著太陽運轉這現象,其實是17世紀開普勒發現的。導演巧妙地運用了「時空錯亂」迫使觀眾去審視宗教、政權和真理這等問題。

在海珮蒂亞的年代,圓形被視為完美,先賢們大都假定天體是以圓形的軌跡運行,而這意識形態,就以圓形為支點撐開來;而在宗教上對應的就是基督教徒對猶太教徒的仇殺。基督教徒認為他們的信仰是純正無瑕,就如圓是完美無瑕的,所以他們要排除其他不純正的信仰。這種純正無瑕的意識形態也是現代社會中大屠殺的根源︰不惜以殺戮去除雜質。

真相 (the Real) 卻在圓形以外,並體現在女性「異教徒」海珮蒂亞身上。電影的高潮點就出現在純正的意識形態與不純的真相相撞中︰當基督教徒質問海珮蒂亞信仰甚麼時,她回應說她相信哲學;當她以前的學生現在成為主教的席尼西斯 (Synesius) 請求他浸洗加入教會時,她卻回應說你只懂信仰,我卻需要質疑。當海珮蒂亞推算出天體應以橢圓軌跡運行時,她打破了「完美=真理」這個公式,因為「完美」其實只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並不等於真相;真相,往往存在不純存的橢圓中。在劇終海珮蒂亞要死的時刻,導演巧妙地運用仰視鏡頭,把本是圓形的天窗,以稍斜的角度拍成是橢圓形。海珮蒂亞的救贖,不是基督教式向上仰望等待上天的救贖,而是以質疑純正打破意識形態的方式尋找真相。

片尾導演以zoom out 的方式從地面一直拉至外太空,以致畫面中看得見圓滾滾的地球。他多次運用這個技巧從外太空zoom in ,又從人世中zoom out,彷彿以此暗示上帝的視角,在整個時間的領域中,這些人與人、教派與教派的鬥戰,當然可以把它們放大致整套人類劇的中心,但其實也可以是宇宙中的微塵。而與這「上帝視角」接通的,就是海珮蒂亞不斷向星空仰視的目光。哲學,在這個鬥爭激烈的世界中看似是無用,卻有著連接「上帝視角」的「無用之用」。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1184期(2010年5月9日)
圖片來源︰這裏

發表者:Enoch Tam

Enoch Tam Yee-lok is a Ph.D. candidate in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an M.A. and M.Phil. in the Humanities in 2007 and 2009 respectively. His research interest is early Chinese cinema, Hong Kong cinema and Hong Kong independent cinema and his recently published paper is “Colourful Screens: Water Imaginaries in Documentaries from China and Taiwan" and "The Silver Star Group: A First Attempt at Theorizing Wenyi in the 1920s".

參與討論

2 則留言

發表留言